源头活水老茶馆(一)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源头活水老茶馆(一)

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每每读到南宋理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朱熹的这首《观书有感》古诗,就想起了凤冈龙井,还有龙井后壁的“源头活水”摩崖石刻。“垒起七星灶,铜壶煮三江。摆开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。来的都是客,全凭嘴一张。相逢开口笑,过后不思量……”每每听到电影《沙家浜》里的这曲唱段,就不由得思量去寻找祖辈和父辈们口中讲述的龙泉老茶馆。

民国时期凤冈县城龙井局部

(图片源于网络)

追寻曾经的龙泉老茶馆,得从凤冈老龙井的泉水说开去。早在明代就有《黔记》载:“石之龙泉……怪石粼粼,水从石罅仄出 ,一见一否,初出汇一泓,再出又汇一泓。从小渠度水关,流驰城外。水味甘洌,居民往来井井,余流可灌田。”又有清康熙《龙泉县志》及《龙泉记》碑载:“龙邑城内东北隅,有泉流石穴中,其深远不可测,名龙井……取其水之清而冽甘,胜牛乳。噫!使此泉生于中土,遭刘升诸品题,岂在金山惠泉下哉!” 再有清乾隆《四库全书》载:“龙泉,在城内,凤凰山下,泉自洞中流出,大旱不竭,一邑资其灌溉,县之得名以此,城外又有小龙泉,水甘冽,取以烹茶味甚佳。”今天,龙井南侧石壁显眼处的“源头活水”摩崖石刻赫然可见,据考,该石刻出自明代。清康熙龙泉知县张其文所撰之“龙泉记”碑刻,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,依然立在龙井边的石矶上,碑首刻有“黔中第一泉”五个大字。这些历史记载和遗迹遗物,都佐证了龙泉水之甘冽,早负盛名。其源头活水,不仅是龙泉人的生活之源,更是滋养了龙泉老茶馆和茶馆文化。

有了龙井泉水的滋养,龙泉茶馆业自然欣欣向荣。据上了点年纪的人介绍,清末至民国初年,龙泉茶馆业已十分兴盛。只是到了民国二十二年(农历癸酉年,公元1933年),凤冈城周边突降暴雨,骤雨成洪,向凤冈城奔涌而来。为了阻止洪水入城,人们便关闭了上城门。哪知雨急水涨,很快洪水就如猛兽般冲垮城墙,顷刻间奔涌入城,将沿街民房冲毁十之八九,街上居民躲避不及者,被冲走淹死者无数,城内老茶馆亦尽数遭殃。这就是凤冈历史上悲惨的“癸酉大水”之灾。癸酉洪灾后,百废待兴,过了几年,城内茶馆业才渐次恢复重振。

曾家茶馆(汤权 摄)

到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,凤冈龙泉茶馆业一派繁荣景象。县城内已有茶馆5家,北城门外有茶馆1家。从上城门到下城门,依次是上城门边(即今二小巷出口附近)的张家茶馆。往下走,大约在老中医院地段,是王家茶馆。再往下走,约在今联想幼儿园正门口附近,就是石家茶馆。石家茶馆隔壁,是曾家茶馆。再往下走过十字街,到今解放路棕丝巷与王家巷之间,就是汤家茶馆,汤家茶馆斜对面是龙井巷,经龙井巷直达龙井仅百余米。城里这几家茶馆全都串在龙井这条线上,全靠龙泉水滋养着。出了下城门,在原小龙井坎上的猪市坝边有棵老紫荆树,树旁就是蔡家茶馆,而蔡家茶馆,依赖小龙井的滋养。

那时的茶馆,雅俗共享,无关贵贱。每天茶馆大门一开,来的都是客,喝的都是茶,谈着天下事,消息传千家,于是,小小的茶馆就成了当时龙泉社会的一方舞台,接纳着三教九流,八方来客,也丰富着龙泉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
来源:凤鸣高冈

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